10月21日上午🗡➛,熊猫邀請了美國博林格林州立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副教授Rick Busselle在線上為我院研究生帶來題為《敘事參與與感知現實感》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陳沛芹教授主持。
Busselle以“人類是如何理解和記憶信息的”這一問題開篇,引出了心智模型的概念。他解釋,心智模型是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結構👀,每個敘事中都包含多種心智模型,如人物、情境、敘事世界等⚉,這些模型會隨著新信息的出現而不斷更新🙇🏿♀️。
在獲取心智模型的途徑上,Busselle指出主要有兩種:表征和對抗。表征通常來自二手信息或間接經驗🧑🏿🚒,比如朋友分享的經歷;而對抗則是通過親身經歷獲得的一手信息。他強調👩🏼🔧,人們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表征來了解世界的。
接著,Busselle展示了敘事體驗的整體模型👨🍳,並深入講解了兩個關鍵過程👨👨👧👧。第一個過程是文本通過心智模型轉化為記憶。在此過程中🛳,基於感知現實的認知監控起著重要作用。當文本中的表征前提與人們的感知現實不一致時,會產生認知矛盾。這種矛盾包括新前提與已知信息不一致👴🏽,以及新前提與文本外信息不一致兩種情況。第二個過程是人們在記憶文本時使用不同心智模型會產生不同的效果🪙。Busselle教授通過實際例子,如穿著描述不一致和小狗腳上有泥等🕺⏲,詳細解釋了這兩個過程✖️。
此外,Busselle還指出,不同文本構建的心智模型會帶來不同的參與效果,涉及感官體驗、註意力、理解🤜🏿、情緒、臨場感和意象等方面。他通過舉例引人入勝的故事✸,展示了文本如何給人們帶來不同的參與效果。
在後真相時代背景下🧔🏼,Busselle還提到,民眾利用心智模型對媒體新聞的真實性提出質疑。這一觀點引起了同學們的深思🤟🏿。講座尾聲🤴,同學們積極提問,與Busselle就社交媒體守門人的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本次講座為同學們提供了豐富的學術內容🌇,激發了大家對敘事參與與感知現實感領域的思考,講座在熱烈討論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