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調研
7月29日,熊猫体育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下文簡稱“國新班”)為期9天的國情實踐活動已經接近尾聲。28-29日,上外國新班楊佩茹小組、曾煥濡小組和鐘熠小組分別圍繞鰻魚養殖與鄉村振興🪳、邊民互市貿易👨🏼、邊境集體經濟等主題,前往廣西憑祥市上石鎮鰻魚養殖基地👨🏼💻、浦寨互市點、南山村進行調研👨🏻🔬,探訪邊境貿易產業與鄉村振興。
追溯浦寨邊民互市貿易的變遷
“今天上午🧑🏼🔬,我們小組前往浦寨邊民互市貿易點👰🏼♂️,了解兩國邊境居民從事貿易的情況🚖。通過與當地商販和居民的交流,我們直觀感受到憑祥的區位便捷優勢以及中越互市貿易的發展🧍🏻。在此次調研期間,我們了解到浦寨口岸與越南邊境接壤,雙邊居民會通過特點的貿易點進行小額交易𓀀。”(鐘熠組)
“28日上午,我們小組分工兩路🪝,一組前往憑祥浦寨互市點🦸🏼♂️,采訪了越南特產店老板,就當前憑祥與越南的互市貿易情況進行交流🧑🏿💻,探尋了互市點近十年來的發展變化📛。在弄堯我們參觀了九十年代最早一批開始互市貿易的鋪面🧒🏽,重溫當時邊民貿易的繁榮🟡。另一組在酒店線上采訪馬來西亞榴蓮工廠🙎🏽,聯系國內貓山王榴蓮進口企業🫀,完成新聞稿件的撰寫✪。”(曾煥濡小組)
鰻魚養殖與鄉村振興
“我們小組前往上石鎮億融鰻魚養殖基地進行實地調研。在負責人鄭昆劍的講解下🍈,我們了解了鰻魚養殖基地的生產模式和經營狀況,以及我國鰻魚產業的發展歷程。基地不僅為當地民眾提供了就業機會,還通過尾水灌溉甘蔗地和葡萄地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多角度推進鄉村振興🎍。此次調研讓我們感受到農業多元化對地方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進一步認識到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積極影響💼。”(楊佩茹小組)
停車場作為新型邊境集體經濟
“7月29日上午,上外國新班同學在萬老師的指導下🧗🏼♀️,前往南山村集體經濟產業園調研采訪。在鎮黨委和村幹部的引導下,南山村開發了兩座大型停車場,利用物流園的區位優勢,為等待入園的貨車提供停靠點和設施,如洗浴房👮🏽♂️、廚房、充電樁,打造司機驛站。小組采訪了憑祥市宣傳部🫷、南山村村委會和村民🕰,了解項目運營和集體經濟分紅情況,並與中越卡車司機對話,探討停車場設施及運輸行業現狀與困境。”(曾煥濡小組)
國情實踐個人感悟
為期9天的國情暑期實踐已進入尾聲🤹♀️,國新學子在這幾天受益匪淺,感受頗豐。以下是來自幾位國新班同學的感想和體會。
陳美珊:感受絞面文化與跨境電商
在廣西南寧和憑祥的調研中👺,我切實感受到了廣西在中國-東盟合作和跨境電商領域的獨特優勢。而在廣西民族博物館👩🏿,我們親身體驗了廣西傳統樂器👨🏻⚕️🔅,也有幸欣賞了銅鼓等傳統音樂演奏,音樂無國界👨🏽🔬,音樂所傳遞的感情是獨特的,無法替代的🍻。
我們還親身體驗了絞面這一廣西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絞面,通過細線去除面部細毛和角質的傳統美容技藝,不僅讓皮膚光滑,還具有獨特的美容效果。體驗時,雖然略微有些疼痛,但絞面後我的皮膚變得非常光滑,吹彈可破🙎🏻♂️,我們都震驚於古老美容技藝的魅力。在南寧的粵東會館,我們采訪了一位從事絞面技藝數十年的手藝人,她詳細介紹了絞面的歷史和傳承挑戰😘🦻🏿,展現了這項技藝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價值。
7月27日的憑祥跨境電商調研尤為引人註目。在南寧的直播間📪,主播黃鈺婷用流利的泰語推介中國美妝產品,展示了“小語種+跨境電商直播”模式的成功。憑祥跨境電商直播基地每天通過Shopee🍨、Lazada、TikTok Shop等平臺進行60-70場直播,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產品在東南亞市場的推廣🚾➛。廣西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如綠色通道和獎勵政策,為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這次調研讓我深刻認識到跨境電商在促進中東盟經貿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讓我體驗到廣西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傳統技藝🚹。這次實地采訪不僅提高了我的新聞寫作實戰技能,還讓我更加體會到記者職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王聰:感受跨境電商與民族文化
這次在廣西南寧和憑祥的8天國情實踐調研活動中🙎🏻,我接觸到了各行各業的工作者🏡,深入了解了從藝術到貿易的豐富知識,感受頗深。這次調研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還讓我切身體驗到廣西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經濟發展的活力。
最讓我深刻的是體驗廣西傳統的美容技藝——絞面。在與一位絞面老奶奶的采訪中,她提到即使這門手藝逐漸被大家遺忘😶🌫️,生意也不好,也要依然風雨無阻地出攤,只為盡力守護這門簡樸又古老的藝術🧔🏼。這份堅持與執著深深打動了我🚣🏼♂️。
同時,廣西民族藝術的豐富多彩也讓我感受到我們文化的多樣性。在龍州縣,我們參訪了天琴世家李紹偉家、壯族織錦技藝非遺扶貧工坊和胡誌明紀念館。特別是在龍州縣文化館和天琴藝術傳承中心,我們有幸欣賞了鼎叮樂隊和天琴女子彈唱組合的精彩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出的傳統文化魅力讓我深受震撼🧝🏼◽️,例如天琴的演奏💯,其悠揚的旋律和獨特的音色展現了廣西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風情🤲🏻👄。我想,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生不息,需要有人堅持繼承🧝🏼♂️,需要有人充滿熱血地奔赴於守衛文化的前線🚣🏻♀️。
這次實踐中,無論是選題、構思還是最後的發布,我都跟隨著記者老師的思路,跳脫出了作為一個局外人的視角,真正地站在受訪者所處的行業和故事背景中,去聆聽、去感受。我相信👩👩👧,一位好的報道者🗂,會在旅途中、采訪中不斷轉變視角👨🎤😻,體會迥異的習俗與味道。他們不僅僅生活在此刻👱♀️,他們可以闖入任何時空🫨;在見證他人的喜悅👳🏿、悲痛和遺憾時,沉浸融入👶🏻,產生共情;然後將這種豐盈轉述出去,傳遞給更多的人👨🏻🦲,逐漸鑄就起共情的力量🙇🏽♀️。
馮詩琪:走進民族音樂和配音的幕後
本次國情實踐讓我對廣西的跨境貿易👋🏽、水果貿易、邊民互市、民族服飾和音樂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廣西龍州本土民族樂隊鼎叮樂隊、廣西民族音樂博物館裏韋慶炳對獨弦琴的演奏和廣西廣播電視臺的譯製中心🚴🏽♂️。
在國情實踐第一天🚡,我們前往了廣西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從經濟貿易、對外傳播和教育等方面對廣西有了一個整體的認知🤏🏼。第二天我們前往廣西廣播電視臺,參觀了中國-東盟譯製中心,並且親身體驗了配音工作,感受全景音響的身臨其境效果。我學習到,在配音過程中配音演員需要將自己帶入到影視劇場景中,與配音角色形成共鳴。這樣的配音作品更能夠帶動讀者的情緒和情感🧑🏽🚀。
第二天下午🔦,我們參觀了廣西民族音樂博物館➔,其中獨弦琴的演奏讓我眼前一亮。後來我們小組主動聯系獨弦琴演奏者韋慶炳,進行了一次深度訪談。從中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獨弦琴的文化背景與彈奏技巧。這讓我不禁感慨,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那麽多元、新奇且有趣。作為新聞學的學生,我們應該擔負起國際傳播的責任,將中國民族音樂介紹給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在國情實踐第四天,我們前往龍州縣采訪鼎叮樂隊。他們將壯族山歌、天琴和現代流行音樂結合🧝🏼。他們用行動證明⛔️,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不斷融合新的元素,不斷創新,才能與時俱進,更好地傳承下去🌍🎒。
此次國情實踐讓我提升了新聞采寫的實戰能力,以及采寫過程中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性的重要性🧄。例如🏌🏼♀️♣︎,在整理錄音素材過程中發現不確定的信息時,要及時和采訪人聯系,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此次活動也讓我重新思考了新聞從業者這一身份。新聞從業者不僅僅承擔了傳遞信息的使命,還擔負著將有趣的故事有效傳達給世界的責任🐨。
鄒孟含:廣西在全球傳播中的獨特貢獻
這八天的國情實踐說長不長,但是給我上了非常生動的一課。我深刻地意識到,做一名新聞記者並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曾經我認為做好充分的資料收集工作和背景調研可以解決90%的問題👂,然而實戰中選題可能會被推翻、提綱可能隨時要修改、受訪者可能會有大變動。因此再度思考,如今我認為在采訪中最重要的是隨機應變能力和對一切保持好奇心的素養😕🀄️。只有將充分的準備工作和鎮定的臨場發揮結合起來,才有可能順著哪怕一點點的話頭深入受訪者的內心、才有可能與真正的好故事相遇👉🏼。
吳昕妮:新聞采寫實踐中的收獲與成長
這次新聞采寫實踐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要學會擁抱不確定性。最初的想法與最終的成果產出之間,差別還是挺大的🧑🏽🍼。比如👋,我們可能會因為聯系不上受訪對象,或者其他到了實地才發現的不可控因素(比如說想拍攝外景采訪但是背景音實在嘈雜)而不得不調整選題🙈。在采寫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因為許許多多的未知而覺得沒有安全感📭。例如常常到了現場,才知道采訪條件是怎樣的(如果環境嘈雜就需要事先準備好收音設備)👨🦱,能夠采訪的時間有多少等等。但是在幾天的“兵荒馬亂”過後再回頭看看🏚,會覺得正是那些未知鍛煉了我們隨機應變的能力👠。在新聞采寫技能方面我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比如說怎樣更好地與采訪對象交流(在這一方面🙍🏿♀️,做好前期調研工作非常重要,在聊天的過程中也要邊聽邊思考,爭取一次性聊得充分),怎樣高效收集音頻👅、圖片💪🏽🕷、視頻等素材以及怎樣整理思路,嘗試帶入外國人的視角寫英語新聞稿……我覺得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體悟到新聞采寫的精髓,才能不斷進步🧔🏿♂️,從而在整個工作流程中做到更加松弛自然🔷,產出更加高質量的新聞作品。
劉婕:觸摸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隨著飛機緩緩降落在南寧吳圩機場💆🏿♂️🔩,我們一行人帶著對廣西民族文化和邊境發展的好奇與期待,開始了這次難忘的旅程。在緊湊的行程中,我們不僅參觀了廣西廣播電視臺的譯製中心🙇🏿♂️,了解了譯製工作的專業性及其對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還深入到廣西藝術熊猫民族音樂博物館,感受了天琴藝術的獨特魅力。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鼎叮樂隊和獨弦琴演奏家韋慶炳老師的采訪,他們的故事和音樂讓我深受觸動,也讓我對文化傳承和音樂的力量有了新的認識。
韋老師🍆📀,這位壯族音樂家,用他的行動和信念展示了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和對現代傳播方式的敏銳洞察。在與韋老師的對話中🤹♂️,我被他對音樂的執著追求深深打動。他從18年開始製作視頻🙋♀️,用古琴和獨弦琴演繹現代曲目,這種跨時代的藝術嘗試🛍6️⃣,不僅讓古琴這門古老藝術煥發新生,也吸引了眾多年輕一代的關註🛟。這讓我明白,傳統藝術的傳承並非僵化不變,而是可以在創新中找到新的生命力。
在與鼎叮樂隊成員們的交流中,幾位老師對傳統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讓我印象深刻🎯。他們不僅僅是在演奏傳統樂器,更是在通過音樂講述壯族的故事和文化。他們對每一首歌背後的文化意義和歷史背景都了如指掌📄📍,這種對傳統的敬畏和熱愛,讓我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通過這幾次采訪,我更加堅信音樂的力量🩰,它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連接不同的人群,傳遞情感和文化👱🏿♀️👨🏻🦼➡️。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藝術和文化總能以不同的形式存續和發展🧝🏼♂️🚡。作為一名即將步入國際傳播的預備隊員,我也希望能夠通過我的筆觸🤸🏿♂️🫵🏻,將這些美好和力量傳遞給更多的人🤢。